新聞資訊
news國慶節清晨,初秋的冷風掠過高原工地,61歲的張吉順看著防滲墻監測報表上的數據,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。“溫度穩定,偏斜率0.48‰,比要求的還低,我們成功了。”他抬頭望向遠處220米深的防滲墻作業面,眼里跳躍著比朝陽更明亮的光——他扎根這片土地已400多天,而他與“地下防滲工程”的相守,已經是第43個年頭。
作為中國能建葛洲壩市政公司退休的技術老專家,張吉順有個響亮的名號:防滲把脈人。從三峽圍堰到地下管廊,從抗洪搶險到高原水電,他用一座座“看不見的”地下精品防滲工程,書寫著勞模的堅毅和執著,也用一次次復雜技術的創新突破,踐行著大國工匠的匠心傳承。
高原工地的“守墻人”
去年6月,臨近退休的張吉順,接到了西藏高原水電項目支援的請求。“地質復雜、生態脆弱,對防滲墻項目施工來說,難度疊加。”明知高原施工挑戰艱巨,他還是收拾行李上了山。
作為一名“資深水電人”,張吉順對企業有著深厚的感情,在深耕防滲墻領域的40余年中,積累了豐富的施工技術經驗。進藏這一年多時間,他在做好“傳幫帶”的同時,繼續為工程項目建設發揮余熱。
趕到項目部的第二天一早,他已出現在防滲墻施工現場。“基礎不牢,地動山搖,我們修的是‘地下長城’,容不得半點馬虎。”他跟年輕技術員說的這句話,成了項目團隊的“座右銘”。
堅守一線的這400余天里,為攻克200米深防滲墻施工工藝難題,張吉順帶頭鉆研技術,提出方案、改進方案,指導現場科研試驗,研發200米級液壓雙輪銑槽機,創新性地提出“C”型混凝土接頭工藝,成功實現220米深的防滲墻接頭管施工。
深度達到了220米,偏斜率僅為0.48‰。這個數據,相當于從70多米高的樓頂用線放下一根縫衣線,并且線底端的針必須精準地落入地面一個1元硬幣大小的圓圈里。而此次防滲墻施工技術的突破,實現了超深、超高、超大、超標準“四超”目標,創世界之最,有力提升了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在水利水電領域的核心競爭優勢。
去年以來,張吉順所在的項目部在業主單位月度考核中始終位列第一梯隊,多次獲得業主單位表揚,負責的標段也被評為“安全文明施工標準化示范標段”。
攻堅克難的“定海針”
1981年,18歲的張吉順踩著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的余溫,跟隨父親的腳步走進葛洲壩這片熱土 。這一年,葛洲壩工程實現大江截流的偉大壯舉,二江電廠1號機組正式并網發電,長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電工程正從藍圖變為現實,年輕的張吉順從最基礎的學徒做起,一干就是40多年。
彼時,鄧小平同志“要看現代化,就看葛洲壩”的評價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,這句話如同一顆種子,落在了張吉順心里。“我們建的不只是大壩,更是中國水電現代化的樣板。”張吉順回憶,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,他逐漸明確了職業方向,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,憑借扎實的技術功底,獲得“湖北省勞動模范”稱號,是團隊心中攻克疑難雜癥的“定海神針”。
1993年,三峽工程一期圍堰下橫段防滲墻造孔及墻下帷幕灌漿施工現場,張吉順率隊承擔起橫段40.66米的特大槽一舉澆筑任務,他堅持吃住在一線,帶著團隊開展勞動競賽,終成功將特大槽段澆筑成墻,為圍堰度汛作出重要貢獻,個人也因此榮立一等功。
在河南開封一渠六河綜合整治項目建設過程中,針對河道岸線居民建筑密集區的擋墻施基坑施工,張吉順組織項目團隊研發的“SMW工法樁導向施工技術”,有效解決了傳統工藝中定位卡槽操作繁瑣、安裝困難、誤差較大等問題,實現了型鋼高精度插入、工效提高顯著、成樁質量保障度高的效果。
2020年7月,安徽省阜陽市潁上淮河戴家湖段出現洪水險情,張吉順主動前往受災現場,會同水利部、省市專家研究采取封堵沖毀涵閘出水口、構筑“養水盆”、填筑防洪閘側月牙堤的封堵方案,徹底控制了洪水泛濫的險情。此次搶險被應急管理部評為全國應急救援十大典型案例。
四十多年來,張吉順主持和參與了數十個重大工程項目的基礎處理工作,解決了諸多防滲技術難題。他說,每當完成一個艱巨的任務,就為公司擦亮了一次名片,樹起了一座豐碑。
技術創新的“破冰者”
在同事眼里,張吉順不僅是“老專家”,更是“創新先鋒”。他始終認為,技術只有不斷革新,才能適應新時代工程建設的需求。
從基礎處理領域的水電站防滲施工,到城市水系治理、軌道交通建設,張吉順緊跟主業發展,帶頭“破冰前行”,推進技術革新,創造出了“基礎+”的新質生產力。
在山東沂蒙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施工中,當地堿性骨料數量不足、外購成本極高,令項目團隊一籌莫展。
張吉順趕赴現場,組織開展“酸性骨料瀝青混凝土面板施工技術”研究,采用庫盆開挖料作為瀝青混凝土骨料,并摸索出了酸性骨料瀝青混凝土從配合比設計、生產到施工全流程的施工技術要點,實現了酸性骨料首次在防滲面板中的應用。
在深大城際鐵路項目施工中,面對70米深、國內罕見的大盾構始發井,張吉順組織開展《臨海復雜環境超大超深樞紐車站施工技術研究》,總結形成一套經濟可行、技術先進、質量保證且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法和工藝,最終,項目順利完成施工,為沿海地區類似工程提供了“葛洲壩方案”。
在深圳市軌道交通14號線共建管廊工程建設中,張吉順深度參與盾構設備選型、技術方案比選等工作,組織開展《盾構穿越既有建筑及大縱坡段技術研究》,總結出“盾構穿越既有建筑”技術和“大縱坡盾構掘進”技術,確保了盾構機7次成功完成下穿建筑物,未發生任何地表沉降變形事件,有效保障了項目施工安全,為項目履約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。
如今,61歲的張吉順仍在學習。工地上,他常拿著手機跟年輕技術員學新技術,還手把手帶出了一大批徒弟,其中20人已成長為項目技術負責人。
“數字化轉型是趨勢,我人退休了,思想可不能退。”張吉順笑著說:“要加快形成‘基礎+數字’智能建造優勢,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性工程建設做好技術與能力儲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