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資訊
news“好人好馬上三線,備戰備荒為人民?!痹谏鲜兰o60年代至80年代的三線建設中,數百萬建設者響應國家號召,背上行囊、告別故土、奔赴荒野,在“天當羅帳地當床”的艱苦環境中,書寫了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。
萬里長江第一壩——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即誕生和崛起于三線建設期間,數萬建設大軍歷經18年,不僅用生命與赤誠鍛造了宏偉的工程豐碑,也淬煉出了高昂的精神豐碑,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、特別能奉獻”的“三特”精神。

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開工誓師大會
高峽出平湖,精神聚人心?!叭亍?,雖起源于“三線”,但遠不止于“三線”,所代表和昭示的是精神脊梁,是前行動力,是奮進明燈,穿越時空而又歷久彌新。在建設高質量發展世界一流企業的新征程中,重溫和弘揚“三特”精神,既是回望歷史的致敬,也是應對當下的底氣,更是面向未來的承諾。
一
時代浪潮奔涌,生活日益改善,一些人不禁疑問:“日子好過了,還需要吃苦嗎?”“吃苦精神過時論”悄然滋生,催生出不少“茍且”“消極”或“躺平”心態。部分干部沉溺“舒適繭房”,把辦公室當作“避風港”,視基層一線為畏途,怕風吹日曬、怕熬夜加班、怕直面矛盾,將“再苦不能苦自己”奉為圭臬。
“苦不苦,想想紅軍二萬五;累不累,想想革命老一輩”,這句曾在葛洲壩工程建設現場回蕩的鏗鏘話語,鐫刻著“三特”精神的初心底色。回溯葛洲壩工程建設歲月,物資匱乏如影隨形:建設者住油氈草棚、啃凍硬饃饃,在攝氏零度以下的江水里,并肩組成人墻施工作業,以“人均日負重超800斤”的驚人毅力,硬生生將“當今世界殊”的宏偉藍圖變為現實。那時的苦,是“出力流汗透衣衫”的筋骨之勞,是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意志之淬,更是“敢教日月換新天”的萬丈豪情。

三江基坑覆蓋層開挖
誠然,新時代的“吃苦”,有了更豐富的內涵。走進白鶴灘水電站,答案在發電機組之上。世界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,重達5000噸,相當于一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。其實現運行擺度均小于0.1毫米歷史最優成績的背后,是工程師團隊從首臺機組轉子進場,到最后一臺機組并網發電1151個日夜的扎根深山、夙興夜寐。這種“冥思苦想破難題”的腦力之苦,與老一輩“肩扛手鑿戰山河”的體力之苦雖形式迥異,卻同樣跳動著“特別能吃苦”的精神脈搏。
身處“四新”能建攻堅期,“四大轉型”需破瓶頸,“八個底座”待筑根基,每一項都是實打實的硬任務,容不得半點“軟骨病”。真正的吃苦精神,從來不是被動承受苦難,而是視畏途為歸途,化坎坷為動力,主動“自找苦吃”的清醒——是領導干部發揮“頭雁”精神,帶頭跑一線闖市場的魄力,是青年技術員跳“安樂窩”扎根偏遠項目的抉擇,是科研人員為技術突破在實驗室“連軸轉”的堅守,是建設者把民生工程做到群眾心坎里的執著。這種吃苦,不再是“缺衣少食”的物資匱乏,而是“攻堅克難”的精神砥礪;不是“被動忍受”的無奈,而是“主動擔當”的選擇,是“體力型吃苦”“智力型吃苦”“精神型吃苦”的交織并存。
二
當前,企業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,不確定因素增多,一些干部卻陷入“本領恐慌”與“路徑依賴”雙重困境:面對新產業新業態,習慣用舊船票登新船、用老經驗“刻舟求劍”;有的部門協同配合、互相補位意識較差,把“斗爭”曲解為“彼此內耗”;有的在工作中蠻干盲干亂干,致使資源浪費嚴重。這種狀態,與真正的戰斗精神南轅北轍。
“什么叫工作,工作就是斗爭。那些地方有困難、有問題,需要我們去解決。我們是為著解決困難去工作、去斗爭的?!泵珴蓶|同志的深刻論斷,在企業發展史上寫下生動注腳。面對工程建設中的地質險境、技術難關,老一輩建設者以“寧愿累死也不能撤退”的血性,把“不可能”變為“一定能”,用“特別能戰斗”的浩然英雄氣,一次次鑄就世界驚嘆的工程豐碑。這種戰斗精神,是危難時的挺身而出,是困境中的逆勢而上,是刻在骨子里的勇毅剛強。

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
如今,戰斗場域已變,但戰斗精神不可褪色。公司正處于決勝“十四五”、謀篇“十五五”的關鍵時期,同時又疊加業務結構聚焦轉換期、質量效益改進提高期、矛盾風險處置消化期、科技創新能力快速培育期。
能源電力水利主責主業的深度聚焦,“五大關系”的統籌兼顧,創新驅動、綠色引領、數智賦能、改革拓新、精益創效的縱深推進,雅下水電站萬億工程、煤電清潔化改造、西部沙戈荒大基地、海上風電、壓氣儲能、綠色氫氨醇一體化、三代核電、三峽水運新通道、葛洲壩航運擴能等一批重大項目的攻關拔寨,每項任務既是攻堅戰,也是持久戰,絕非一朝一夕之功,亟須重塑戰斗意識,錘煉硬核能力,把挑戰當機遇,把風險當考驗,把斗爭當職責,以“等不起”的緊迫感抓落實,用“辦就辦好”的巧勁解難題,憑“辦必辦成”的韌勁求突破。

湖北應城300兆瓦級壓氣儲能電站
“繩短不能汲深井,淺水難以負大舟”。從昔日的“戰洪峰、斗激流”到今日“抓改革、促轉型”,戰斗精神應當成為能建人攻堅克難的制勝法寶,也必將在新時代激流中掀起一朵朵澎湃浪花,只是其形態從“敢拼敢闖”的銳氣,升華為“善作善成”的智慧。
三
當下,奉獻情懷在一些地方正悄然褪色:有人把工作當成“等價交換”,計算付出與回報的精細賬;有人在改革攻堅中“挑肥揀瘦”,對急難險重任務繞道走;更有甚者將“集體榮譽”拋諸腦后,將個人利益凌駕于企業發展之上。這種“精致利己”心態,與“三特”精神中的奉獻初心背道而馳。
“獻了青春獻終身,獻了終身獻兒孫”,這句在三線工地上流傳半個多世紀的樸實話語,藏著“特別能奉獻”的精神密碼。當年,無數中國能建的建設者背井離鄉,把最珍貴的年華獻給祖國的能源電力事業,完成了我國90%以上的電力規劃咨詢評審和行業標準制定,90%以上的國內特、超高壓輸變電、火電與核電常規島設計業務,70%以上的火電、50%以上的大型水電建設、20%以上新能源總承包工程。這種“功成不必在我、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奉獻基因,成為公司穿越發展周期的精神錨點。

新疆哈密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
新時代的奉獻,早已超越單向付出的傳統形態,在實踐中煥發新生。在天山峽谷,建設者克服高原高寒氣候,在戈壁托起世界最高混凝土面板砂礫石壩,為南疆大地送去生態之水、發展之光;在鄉村振興幫扶點,駐村干部深耕田間地頭,培育特色產業,讓“能建紅”溫暖萬千民心;在生產研發一線,科研團隊晝夜攻堅,突破關鍵技術壁壘,讓綠色儲能技術閃耀創新之光。這些場景里,奉獻是“舍小家為大家”的堅守,是“啃硬骨頭謀突破”的擔當,更是“創價值惠民生”的追求。
講奉獻不能停留在口號上,而是要落到具體的崗位建功上。當前,推進企業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還面臨不少突出問題,還有許多難關要闖。“十四五”圓滿收官、“十五五”謀篇布局、對標管理提升、核心技術攻關、數字化轉型、虧損企業治理等“硬骨頭”需要有人來“啃”,安全生產、風險防控、應急救援等急難險重需要有人來“扛”,職工群眾的操心事、揪心事、煩心事需要有人來“辦”?!疤貏e能奉獻”,就是緊跟國家戰略,聚焦主責主業,在“國之大者”領域自覺挺膺擔當;就是把每一項工程都建成“民心工程”,在積極作為中讓群眾感受“能建溫度”;就是主動踐行ESG理念,在扶貧、救災、環保中勇擔社會責任、擦亮央企底色。

雪山勘測
歷史照亮未來,征程未有窮期。源于“三線”的“三特”水電建設基因,如今早已超越“三線”范疇,已然與我們的電力規劃基因、火電裝備基因融為一體,這些具有鮮明能建特質的精神印記在時代傳承中自我超越、不斷升華,必將浸潤到每個能建人的思想深處,嵌入到企業發展的肌理之中,化為日用而不覺的修行,持續激勵能建人擎舉精神的火炬、挺起精神的脊梁,砥礪奮進,破浪前行,不斷書寫高質量發展世界一流企業的新篇章。